在酒类行业供应链体系中,原料端的自主可控与品质稳定,始终是决定产业韧性的核心环节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之一。我国啤麦的使用量近年来稳定在每年500万至530万吨,但我国国产大麦年产量只有90万至120万吨,其中优质啤酒大麦的产量更少,且种植面积还在缩减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个“缺口”都是靠进口来补足。华润啤酒近期推进的 “国麦振兴” 战略,正以从麦田到酒杯的全链路实践,为酒类原料供应链自主化提供了参考样本。通过在呼伦贝尔布局标准化种植基地,联合相关机构优化大麦品种选育与田间管理标准,该战略聚焦 “品质达标” 与 “供应稳定” 双目标,推动国产大麦的蛋白质含量、酶活力等关键指标逐步向国际优质啤麦靠拢,从源头为啤酒原料供应链 “去依赖化” 破题。
从酒类供应链全链条协同视角看,“国麦振兴” 的价值更体现在对 “农业种植—仓储物流—酿造生产” 链路的整合优化。针对国产大麦的存储、运输特性,华润通过调整仓储条件、优化运输周转流程,减少原料在中转环节的损耗,缩短从田间到酒厂的供应链周期;同时 “基地直连工厂” 的模式,省去了传统进口啤麦 “港口集 —多级分销” 的中间环节,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,进一步保障了原料新鲜度与品质一致性。这种 “上游种植标准化+中游物流集约化” 的联动模式,贴合酒类行业对原料供应链 “降本、提效、稳质” 的核心需求,也为其他酒类品类优化原料供应链提供了思路。
值得行业关注的是,“国麦振兴” 还探索了酒类供应链与乡村振兴的联动路径,让产业链价值向上游农业端延伸。在合作种植区域,华润为农户提供品种、技术支持,并通过稳定的收购机制保障种植收益,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优化;这种 “产业反哺农业” 的模式,不仅解决了国产大麦规模化种植的 “后顾之忧”,也让酒类供应链从 “单向原料采购” 升级为 “双向价值赋能”,既夯实了原料供应基础,也践行了行业社会责任,为酒类供应链 “可持续发展” 提供了新维度。
对酒类行业而言,华润 “国麦振兴” 的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:它印证了通过技术赋能与供应链协同,国产原料完全有能力满足中高端酒类生产需求,打破了 “高端原料必进口” 的固有认知;更重要的是,它为酒类行业指明了一条 “从源头夯实供应链” 的发展路径——原料端的自主化不仅是控制成本、规避风险的手段,更是 “中国酿造” 建立本土特色、提升产业话语权的关键。随着消费市场对 “本土化、高品质” 酒类产品的关注提升,此类聚焦原料供应链升级的实践,或将成为行业共识,推动酒类供应链向更自主、更协同、更具韧性的方向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