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,巴黎奥运会激战正酣,边看比赛边喝啤酒,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不二选择。
入夏以来,啤酒正式迎来销售旺季,再加上欧洲杯、奥运会等体育赛事的进行,商超、酒吧、零售渠道的啤酒销量迎来大幅上升。
与终端的“消费热”相似,啤酒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“产能热”。据九频道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燕京啤酒、嘉士伯、青岛啤酒、华润啤酒纷纷投资建厂,加码产能,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。
与前几年集体关厂减产形成对比,如今啤酒企业又掀起了新一轮扩产竞赛。但面对消费总量趋于稳定的中国啤酒市场,以及行业存量竞争的环境,企业能否以这种方式赢得市场增量?
“关厂潮”的背后,啤酒行业转型升级
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,2013年中国啤酒酿酒产量以4928.8万千升达到历史顶峰,此后一路下滑。为应对供需变化,产量不断下滑的同时,啤酒企业陆续进入了关厂减员模式。
公开数据显示,百威亚太2016年-2017年在中国关停8家酒厂,嘉士伯2017年关闭处理17家,华润啤酒从2018年开始的五年间,关了40多家工厂,减少了500万吨产能,青岛啤酒、燕京啤酒、珠江啤酒也在近几年纷纷宣布关停部分工厂。
另外,至今还有部分企业仍在关厂进行中,比如青岛啤酒2019年宣布计划通过3-5年时间关闭整合10家工厂,华润啤酒2020年表示未来一年关闭3家酒厂。
“关厂潮”的背后,折射出中国啤酒产业正经历的深刻转型与重构。回看以往,在过去的啤酒企业发展过程中,大部分厂商选择的是外延并购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,在快速拓展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、产线落后等一系列问题。
2014年,受国内高端啤酒消费需求疲软及大众市场增长动力不足的影响,导致啤酒销量骤降。随着销量下滑与产量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,国产啤酒企业集体缩减产量,果断淘汰落后产能成为企业常态化工作之一,由此整个啤酒产量进入连年缩量时期。
对此,啤酒行业咨询专家方刚表示,关厂的目的在于清除产能低效的啤酒厂,降低运营成本,并同时兴建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,从而使产能更加优化与集中。
从2021年开始,中国啤酒产量显现出企稳回升的迹象。2021年,啤酒酿酒产量为3562.4万千升,同比增长4.44%,这也是近8年来的首次反弹,到2022年,啤酒酿酒产量3568.7万千升,增长速度相对缓慢。
在这一过程中,啤酒行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,市场竞争由产能、规模扩张转向以质量型、差异化为主的竞争。尽管近两年啤酒产量增幅微小,但随着各大啤酒企业新产能的逐步释放,啤酒行业的整体产能预计将持续稳步上升。
新一轮“产能热”有何不同?
新一轮的“产能热”,率先由头部啤酒企业打响,而且它们都投入巨资,在全国各地建厂,利用新建产能支撑起高端产品在未来市场的占有率。
今年5月,燕京啤酒投资36亿元的生产基地落户江苏南通如东,这是近年来燕京啤酒最大的项目之一。同期,嘉士伯总投资近30亿元的佛山酒厂启动了拉管线试运营。今年3月,青岛啤酒五厂100万千升精酿啤酒生产基地(一期60万千升)项目落子崂山,总投资50亿元。
再往前看,2022年华润雪花啤酒在山东济南新建年产10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项目,建成后将成为华润雪花全国第6个百万千升生产基地。
此外,2022年9月,百威亚太区最大的精酿工厂“百威莆田精酿啤酒工厂”交付完成,工厂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,可年产1万吨精酿啤酒。
巨额投资对应的是更高的产能,除了青岛啤酒五厂100万千升项目外,其在平度山厂的扩建项目产能亦是100万千升;华润啤酒安徽蚌埠、济南章丘的项目,产能规划均是100万千升,百威在福建莆田的投产工厂,年产更达到200万千升。
而从新厂选址来看,啤酒企业的大厂也在不断集中,比如在山东、四川,佛山等,这些市场历来是啤酒的市场必争之地,区域内人口多、经济活跃、消费能力强,也为各家啤酒前来布局新产能提供了基础。
企业持续推动扩产项目,不仅成为了企业自我革新、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动力,更是企业迈向高端化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。
各大企业在其年报中,也纷纷彰显了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决心与成效。例如,青岛啤酒在年报中表示通过加速产品结构的深度调整与优化升级,成功实现了原浆生啤、青岛白啤等创新特色产品及青岛经典系列等传统精品的快速增长;重庆啤酒也在年报中明确提出了强化高端产品线、稳固主流核心啤酒市场地位、加速无醇啤酒领域的发展以及积极拓展啤酒以外品类的多元化战略......
九频道认为,企业通过不断更新扩产项目,不仅优化升级了自身产品结构,还为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,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
挤压式增长,高端化战略成发展方向
可以看到,与十年前的无序扩张相比,当前啤酒行业的扩产潮是产能升级与行业进一步集约化的表现。
当下,中国啤酒产业已进入成熟发展期,未来啤酒稳定增长趋势较为明确,但业内也普遍认为,啤酒这一轮扩张将类似于白酒业的“存量竞争”模式,总量扩容有限,企业自身的扩张更多是依赖于高端化市场的成长以及同行业之间的“挤压式增长”。
以往,啤酒企业多依赖低价策略实现销量增长,产能扩张往往旨在快速占领市场。这种模式塑造了中国啤酒市场低价竞争、地域性品牌强的特点。然而,随着啤酒产销量触顶及行业产能过剩的加剧,成本飙升与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摒弃低价策略,转而寻求转型升级。
去产能的同时,啤酒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朗,产品加速向中高端市场集中,提价策略成为龙头企业的发展重心。
在九频道看来,高端化战略无疑是啤酒企业追求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低价、低质不是长久之计,也会失去更多消费者的信任。
首先,啤酒行业的高端化转型赋予了产品更显著的附加值与溢价潜力,直接加速了行业平均价格的提升步伐,进而增强了酒企的盈利能力。
其次,在高端化推动下,啤酒价格带不断上移,也打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,利润的提升为企业带来了充裕的现金流,为酒企优化渠道布局、实施精细化市场策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
最后,高端化战略还促进了传统啤酒巨头的转型升级,不仅重塑了品牌形象,更提升了品牌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吸引力。
在业内看来,与过去以并购为主的扩张模式不同,当前啤酒行业的新产能建设更加聚焦于高端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布局。在存量竞争的背景下,优质产能加速集中,势必加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,而中小啤酒企业在头部企业的强势挤压下,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